珍贵分享 | 点亮心底的光(一)
2019-12-14 02:21

      在一次次志愿者活动中,遇到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故事,却都浓缩为一个主题...
 
      一转眼参加荣基金“老者不孤”志愿者活动已经半年有余了,还记得最初几回活动之后有次在民众护理院的餐厅,我满怀欣喜地和小荣聊着自己的收获,还答应小荣要记录下自己的体悟分享给更多的小伙伴,时至今日总算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初识陪伴的意义
 
 
      破冰通常是最难的,故而往往也是记忆最深刻的。
 
      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活动时,半天的新志愿者培训让我收获很多,虽尚有一些忐忑但已经跃跃欲试了。
 
      那天我们三人一组,刚进入房间时我就开始紧张了,面前的奶奶坐在轮椅上,绑着约束带,不仅肢体不便,也无法正常说话,从面目神情就能看出老人家必定长期忍受着身体的不适。我们仨一排坐在了老人对面的沙发上,我胆怯的退在了最末。
 
      开场的几分钟志愿者自我介绍,我从紧张升级为了蒙圈,因为几乎得不到老人的回应,如果不是护工一开始简单介绍了老人家的身体状况,我都怀疑奶奶的听力是否正常。
 

 
      正当我感到手足无措的时候,小荣开始主动带着我们给奶奶唱歌,一首、两首,本就不熟悉革命歌曲加上依旧看不到奶奶的反馈,我的心情已经彻底凉凉了。
 
      从始至终,小荣都满脸欢笑投入地唱着,一劲唱到了第三首,而我则不安的注视着老人家,有一句没一句的跟着小荣尬唱着...突然我看到奶奶的嘴动了一下,我不是太确定,紧接着连续几下奶奶的口型在变化,尽管几乎听不到声音,但我可以确定那是在跟着小荣一起唱!
 

 
      那一刻如同万丈光芒照到了冰山上,瞬间打消了我此前所有的情绪...离开的时候,看着小荣抱了抱奶奶告别,我也抑制不住的上前小心翼翼地握了握老人家的手,尽管奶奶的手臂不能动,但我明显感觉到了老人家尽量地在用力来给我回应。
 
      从房间退着出来,我开心得像个孩子......
 
      老人老以及吾之老
 
      生活中我们时常感慨与最亲近的人相处反而是最难,我们对外人可以彬彬有礼,可对家人却总是缺少耐心和智慧的沟通。
 

 
      我自己就是这样,从上大学离开家至今,每周会和家里通一个电话,可几乎从不会超过3分钟。每次回家,说是看望父母,可大半时间都是在外面呼朋唤友。和父母往往说不了几句就会产生不耐烦的情绪。
 
      第一次经历了上述的培训和陪伴,当天晚上回到家我就给母亲打了个电话,破天荒的聊了半个小时,就是扯扯家常,却感到了久违的温暖。原来这份温暖一直都在,是我很久没有去体会了。
 

 
      而改变,伴随着每一次参加志愿者活动在持续发生着。更久的通话,更多的话题,以及我回家探望他们的时候基本就在家陪伴他们,聊天、做饭、甚至只是坐在妈妈身边不说话,和不善言辞的父亲开开玩笑逗他一乐......所有的改变,都是我在参加志愿者活动之后,从老人们、小伙伴们身上感悟到的。
 
      他们带给我启发
 
 
      松堂关怀医院有位李阿姨,七十多岁,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第一次见到李阿姨时,她正在走廊里扶着栏杆停停走走,每个病房在她眼里都是胡同,街里街坊,而她则念念叨叨的在寻找她的女儿。
 
      “女儿小,才几岁,怕她丢了,我得找她”。我和袁袁想带阿姨回屋,阿姨不和我们走,说不认识我们让我们自己走。那天很巧,阿姨的大女儿正好来了,尽管李阿姨看起来好像也不认识大女儿,却还是乖乖的跟着她回房间了......
 
 
      还记得在第一社会福利院陪伴过一位爷爷,那天爷爷身体状况不好很虚弱,我和文傲进去以后,他还一心想要照顾我们,吃力的要和我们说话,几乎是只有气声没有声音。
 
      我让爷爷不要说话了,好好休息,我们就陪他坐一会就好。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坐在他床边,我伸手轻轻的抚摸着爷爷的头,渐渐的感受着他呼吸从急促到平缓,最后安静的睡着。
 
      爱不仅是一颗心,更是一种能力,而所有的能力都是可以通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在一次次志愿者活动中,遇到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故事,却都浓缩为一个主题,让我更加懂得珍惜,懂得如何更好的去爱,爱父母,爱亲朋,爱众生。
 
      (未完待续。。。)
 
      撰稿人 | 谷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