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基金杭州 | 当陪伴中出现意外
2024-08-31 22:54
       那是一个如常的陪伴日,陪伴非常顺利。但却在临近结束出现了意外,同病房【邻床家属】神色紧张的过来,表达了他们的不适,并希望我们停止陪伴。
       不适主要来自他们听到:痛苦、ICU、治疗、抢救等词汇。
       当时,在陪伴中,志愿者捕捉到一个契机,挺进了关于治疗意愿(是以生活质量为主还是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与治疗)话题的交流,将患者与家属的意愿清晰的予以传递,让双方对对方的意愿有了明确的了解。当时的气氛是自然与平静的。
       但【邻床家属】则认为我们应该要说些开心的话题而不是这些。
       志愿者觉察到这位家属的激动与不安,所以只是解释了声音大些的原因,是因为陪伴病人听力较差,所以交流的音量会大些,其余没有多说也就结束了陪伴。
       在这次的陪伴中,临近结束被打断似乎有些遗憾,但我们看到了【临床家属】“制止行为”背后的不安、焦虑的情绪。
       事后与曾照护过患者的医护交流,得知这位患者家属看到其他病人在流泪时会去阻止;当医护在说到患者实际病情走势时,会以沉默表达拒绝接收信息;他们认为只要有信心一定会好起来的(这个认知与患者现实相差较大)。
       于是,在间隔几日后,志愿者对【临床家属】做了跟进陪伴。
       陪伴前,科室主任在家属面前对我们的「身份」做了正式的介绍。(医护的介绍,让家属对志愿者有了正确的了解)。
       通过40多分钟的陪伴,志愿者交流了以下信息:
       1. 张大伯(邻床患者)对健康、疾病比较敏感。女儿描述:疫情期间,看到每天媒体报道的感染人数,大伯彻夜难眠,极度担心自己。看同病房患者的不佳状态时会联想到自己,由此伤心落泪。(替代性创伤)
       所以在家属眼里,患者承受力较弱,这也是导致上周女儿情绪激动的主要原因。
       2.患者夫妻感情佳,同进同出,形如一人。在现场,志愿者看大妈像哄小孩般呵护大伯。(相互依恋)。大妈在刚得知大伯病况时,情绪崩溃,近日略微好转。但依旧对丈夫的病情报以较高的期望。(爱人也是之后的陪伴对象,如何直面末期的到来是需要支持的部分)。
       3.人到中年的女儿先天不足,瘦小单薄。但还是愿意直面并接受父亲的现状。当然过程中也会有反复。
       了解患者家庭每位成员的情况,是精准支持服务的前提。
       志愿者看到女儿在照顾父亲的同时还要肩负母亲认知、情绪上的疏导,非常不易,给予共情与情绪出口。女儿被看到、被听到、被理解,情绪得到缓解。
       基于以上环节的铺垫,志愿者在与家属建立了良好的联结后沟通了之前陪伴病人中【治疗方案话题的意义所在】。这不是负面话题,而是病人善终的重要一块。也自然而然地介绍了安宁疗护的核心理念,女儿表示了理解。(化解之前女儿对“负面信息”的理解,从而对志愿者工作有了正确的认识)
       当然,在本案中,也提醒我们要在陪伴前了解同病房其他病人情况,做到不影响他人,做好相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