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在很多文化中被视为一个敏感且沉重的话题,因为它与生命的终结、失去和哀痛紧密相连。死亡,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人们往往对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惧和不安。因此,在很多社会中,谈论死亡被视为不吉利或不合时宜的事。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和谈论死亡,以更加理性和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命的终结。
2024年8月25日,一个炎热的周末午后,荣基金上海的志愿者老师们顶着烈日,准时来到培训现场,围坐一起体验了一次关于“死亡”的心灵碰撞。
上半场:临终关怀的启示
首先,王琦老师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深情的讲解,为我们介绍了临终关怀的照护目标。他细致阐述了临终者享有的16条重要权利,每一条都像是为生命最后旅程铺设的温暖砖石。通过这些权利的讲解,我深刻体会到,作为志愿者,我们可以通过与老人建立心灵的桥梁,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过程有所了解并产生觉知。这样做,不仅能有效减轻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毕竟,恐惧往往源自于未知——还能让他们在生命的尾声感受到更多的平静与尊严。
下半场:NLP的力量与生命的深思
课程的后半段,在程宝莹老师的引导下缓缓展开。她为我们详细介绍了NLP的教练技巧以及BVR(信念、价值观、规则)系统,这些理论工具如同一把把钥匙,帮助我们打开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大门。在与老师的互动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透过老人的言语,探寻他们内心的真实需求与渴望,尤其是在老人与子女沟通出现障碍时,我们更能够运用所学,成为他们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更为深刻的是,程老师通过冥想的方式,引领我们深入感知死亡这一生命课题。在宁静的氛围中,我们进行了曼陀罗涂色活动,这一过程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更是一次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反思。体验之后,我对死亡有了更加平和与开放的态度,也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我将以感恩之心生活,利用所学为老人提供高质量安宁疗护。感恩老师与志愿者伙伴们的支持,我们一定能携手共创更美好的未来。
今天有幸参与荣基金办的如何用教练的沟通方式与老人聊死亡话题,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荣基金的线下活动,十分有幸听到两位老师的精彩分享。王老师先分享临终关怀的基本概念与遗体护理,在遗体护理这一块知识我还是十分空白的,希望以后继续学习。程老师的互动模式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教练理念,与教练式沟通技巧,如何应用在与老人的沟通当中。
沟通是个双向管道,有来有往,老师提醒先把自己交出去,敞开心扉倾听。听对方的需求,情绪,价值观....因为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所以我们要学习接纳接受老人与当下自己的生命狀态,才有可能有一场高质量的互动。
今天的培训收获很大,一直感恩在荣基金体验到了很好的生命教育。
第一个触动来自王琦老师分享的临终者权利十六条,说到临终者需要被当成活生生的人,需要他人诚实地回答,死亡在我们以往的社会观念中是“避讳”的,死亡对像我这一辈的年轻一代似乎是遥远的,但过往的经历也告诉我生命的“无常”,对于临终照护的科普能够让我们知道如何尊重和接纳生命的离开。
在讲述教练技术的环节,有一句话,我触动很大,程老师说其实我们是用生命状态来影响生命状态,这种状态是流动的,不一定是言语的表达,当我们陪伴老人时,也无需强求言语,而是给到生命的活力。
之后我们以“曼陀罗绘画”的方式来直面死亡,先是冥想,并用彩色铅笔涂在曼陀罗画上,彼此分享对于“死亡”的想法,同伴们的表达不是单一晦暗的,而是多元的——恐惧、抗拒、不确定性、包容、明媚、接纳、豁然。死亡是每个人必经的课题,也希望能在这条探索“死亡”的修行路上,逐步打开自我,照亮自我和他人的生命。
通过今日的学习与分享,我对安宁疗护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特别是王琦老师提到的“即将离世之人应有的十六项权利”中的第一条——需要有同情心、敏感度和专业知识的人来照顾,让我感触颇深。这不仅是对安宁疗护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提醒。面对生命最后的旅程,每个人都值得被温柔以待,而这背后,则是我们作为照护者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王琦老师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临终者的状态各不相同。有的人意识清晰,知道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想要见某个人或是完成某个心愿;也有人则处于一种半清醒的状态,时而昏睡,时而回光返照。无论哪一种情况,都需要我们用一颗平静而专注的心去倾听他们的声音。
临终关怀它不仅关乎生理上的舒适度,更是心理、情感乃至灵性层面的关怀。正如那些即便经历过艰难困苦依然保持乐观心态的老人们所展现的,生命的质量并不仅仅取决于物质条件,更多的是内心世界的丰盈与平静。这启示我们在陪伴临终者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其身体的健康状况,更要注重心灵的抚慰。
而程宝莹老师提出的问题更是直击要害:“如何陪伴?”、“怎样在无法言语的情况下沟通?”、“如何引导老人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总而言之,安宁疗护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生命关怀的修炼。它教会我们如何以更加温柔、细腻的态度面对生命的终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予彼此更多的爱与关怀。虽然我们现在可能还只是刚刚入门的新手,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爱去聆听,相信总有一天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安宁疗护专家。
我见过上千个离世的人,听过上百个逝者的故事,由于常常面对死亡,我总是反思人的一生该怎样的度过。上海的平均年龄是82到83岁,但是并不是说我们所有的人都能活到82、83岁,每当我接到二三十岁、四十岁人离世的案子都会反思,对我的饮食、对子女的教育、对生活的态度都会产生影响。这也许就是所说的以终为始,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有对生命的敬畏,能让我们更好的对待生活。而现在正在做的安宁疗护使我往前走的一步,那在人的生命末期如何去对待或者善待这样的患者也是一个课题,这不但可以帮助他人,也可以帮助我们自己帮助我们以后面对亲人的离世最好准备。旅行尚需准备,更何况这是一次去而不返的远行......
想要真正做好安宁疗护的服务,不仅要用心,更要用脑,慈悲需要智慧。第一步是有效倾听,这就需要我们放下平时的杂念妄想,放空自己,不加评判,用心体会,去捕捉老人话语背后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让老人感到被理解,被认同,在最后的时刻没有遗憾,解脱恐惧,为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在和老人互动的时候,看似服务对象是老人,其实我们也是被滋养的,感谢老人用他的生命历程为我们诠释了人生的意义。
生命是段美妙的旅程,我们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走。但往往因为对未知的恐惧,使得对死亡有莫名的害怕和忌讳。儿时的我们没有足够的死亡教育,甚至很多时候缺乏对生命足够的敬畏。通过这次的学习和分享,让我有机缘更深刻地体悟到多样的生命状态,努力抱着慈悲,感恩,利他的心去认真审视生命最后时刻。重新去认识作为一名安宁疗护志愿者的那份大爱和柔软。发愿成为那道光,去照亮人们最后那段路,让平和,安宁,喜乐充满那颗恐惧的心。
今天收获特别大,非常感恩线下各位老师的陪伴和大家敞开的分享,有机会能体悟各样的生命状态,也坚定了以后做一名安宁疗护志愿者的愿望。
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若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关怀与照顾、在舒适与安详中离去,实现心灵上的平和、无悔与满足,这便可以成为“圆满人生”的最好注解。我们相信,善生、善终、善别是“圆满人生”的良性循环。当我们的志愿者带着“圆满人生”的理念投入到安宁疗护专业实践服务中,也将会帮助被服务者乃至被服务家庭的生命关怀质量的提升。
愿我们携手共进、同愿同行,一起推动荣基金慈善事业的发展,让更多的生命获得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