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2日,荣基金杭州志愿者举办《见证生命见证爱》第二期读书会。本次活动延续首期对生命关怀主题的探讨,精选第四至六章的部分篇章,参与者一起读书、思考、从自己的身、心、生活出发自由分享。
本期读到的篇章有:《写给二姐的一封信》、《自杀与安乐死》、《自杀从来不是一种个人行为》、《信仰的力量》。
以下是几位志愿者伙伴的感悟和思考:
志愿者:钱钱
文章从介绍自杀者的数字,开始叙述自杀与安乐死的区别。无论何种差别,这两者都指向一个议题,人是否真的拥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
要想说清这个议题,涉及太多伦理与哲学的范畴,只言片语无法理清各种思路。只是,我更关心的是,那个生命体在那个情境下,ta遭受了什么样的境遇,ta是何种心情,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病痛的、心痛的,ta过得都很不容易。
“人并不是独立生活在世界上某一个地方,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我们就是在很多平衡的关系中存在着,从而能渐渐认识周围,也能看清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如此方能寻求永恒的生命价值,并在不断超越和整合中得到平安的感受。”
没有一个生命体可以独立于其他生命体存活于世,所以你的生是我的生,你的死也指向我的死。你生时安乐与否牵挂我的心,你躯体的死亡,也指向我的某一段情感的断联,某一片记忆的无处安放。
《见证生命见证爱》写的无数关于死亡的故事,启发人对于死亡病痛生命的思考。
如果痛苦,让一个生命体无法承受,我能为ta做点什么?
既然这个世界你来过——我希望你走前,能让我听你叙述你的故事,我的陪伴能让你获得片刻安宁。我希望你走前,允许我对你说一声“谢谢!”
我希望你走前,我能让你知道“这个世界爱着你!”
你不曾被遗忘,总有一个人永葆与你有关的记忆,总有一些人带着对你的记忆,好好活着。
志愿者:陈义萍
第一次和这么多人一起面对面讨论死亡的话题,很感动。读书会之前一个人读书,很多次悄悄抹眼泪,被书中的故事感动,也为生命的无常感到无奈无力。在读书会上,听到大家分享的故事,在场的人都能感受到彼此心中流淌着同样的情感,奇怪的是我们都从哀伤里品出了一些勇气和力量。生与死是生命的两种形态,生…给人希望,死也可以充满喜悦。重要的是,当下此刻,我们在一起,给彼此耐心、温柔和坚定的陪伴。
志愿者:宋秀娟
曾经陪伴过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他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是志愿者,希望你们转达一下,我强烈呼吁国家赶紧出台安乐死的政策。”紧接着,他像机关枪一样哒哒哒哒诉说自己多么不想活了,身体会越来越差,拖累儿女……尽管有那么多想死的理由,紧接着老人又说出很多他不能死的理由:会让孩子在人前抬不起头来;会对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在家里开煤气死吧,又怕万一爆炸伤害到上下楼的邻居;在亲戚家里死吧会连累了亲戚……。言谈话语间是满满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亲人的爱。
路桂军老师在书中说:“死亡可以被美化,但却无法无法掩饰其中存在的责任”“自杀从来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它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志愿者:阿止
非常感恩在一方宋韵雅地和大家相聚,在阅读中相互陪伴,时间在这里仿佛过得很慢,同伴们真诚分享出来的故事、表达出来的情感如雨滴落在心头,让我带着温暖和爱回到生活,关照自己,关照生命。
龚秀梅
有一位伙伴特意从江西上饶赶过来参加读书会,她是专业心理咨询师,叫龚秀梅:
一天跨越赣浙320余公里路程,一场2个小时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关于爱、关于信仰的读书会,被一群志愿者伙伴们的分享触动着、感动着、领悟着、成长着……感恩生命中所有遇见!
志愿者:杨岭
两个小时的读书会,大家一起讨论着死亡这个人们都不太愿意提及的话题。从大家的交流分享可以感受到心灵的开放。大家谈论着死亡这件事时语调柔和,但是里面有坚强有力量,让彼此感受到融洽和爱。
谈到自杀,跟死亡的痛苦相比,很多人更不愿意自己的死伤害了亲人,危害了社会秩序,他们的品格高尚,不想给活着的人带来麻烦。
梁慧琴
前些年,偶然刷到此念文化的视频,路桂军医生关于生命教育的讲述,宛如一束光照进心底,瞬间颠覆了我对死亡的认知。今天有缘来读路老师的《见证生命见证爱》中读到了亲人离世家人无奈、无助、思念;读到了病人面对病痛中选择,读到了什么样的死亡更容易被社会所接纳;以及信仰缓解痛苦等等内容。
回顾自己从成人到人到中年,亲眼见证几位亲人从患病、饱受煎熬,到最终离世的全过程。那些日夜的痛苦与挣扎,最后解脱时刻的无奈与释然,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里。而《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中记录的生命消逝,上海女子沙白为结束病痛选择在瑞士安乐死的勇敢决定,还有琼瑶对身后事的提前规划,这些现实事件与网络热议更是时不时的牵引着我,不断深入思考生命、死亡对于我的意义。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 唯有读懂活着的意义,才能坦然面对死亡的必然。而道家主张 “生死齐一、顺应自然”,庄子妻死,他鼓盆而歌,并非冷漠无情,而是参透了生死轮回的自然规律,以豁达的心态接纳生命的自然进程。
自己的思考以及同学读后分享中,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向死而生。对我而言什么是最珍贵的?是将更多的时间和耐心留给自己和家人、是认真对待自己的身体、是心态平和的接受生活的起伏,是找到自己的热爱,充盈自己,能为周围更多的人带去慰藉和力量。
志愿者:杨紫陌
感谢主办方举办的读书会,可以让彼此的生命借着书籍和思想的碰撞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让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
许丹丹
死亡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与此相关的一个词——疼痛,好像这个词在生活中很少被讨论,带着这个好奇来到了读书会。事实上,在读书会上我们并没有讨论疼痛,或者说没有以我期待的形式去讨论疼痛,而是以另一种更有感知力的方式出现,关于这一点,我想分享几个我参与其中收获的火花来试着传达。
第一,亲人去世的时候,如果我就在他身旁,我要不要哭?有两个角度,一个是我,一个是去世的人的角度。在我的角度,我是不是想哭就哭?在去世的人的角度,哭对他们是祝福还是安静的陪伴是祝福?当我看到这两个角度,我会怎么想,我要怎么选?我不知道。但是会让我想到我的孩子,当他害怕的时候,如果我也认为他面对的是一个可怕的东西,我会保护他,如果我认为他的还是只是一个适应性的问题,也就是说突破这个害怕会见到不同的天地,我会微笑着鼓励他去尝试。这跟我面对死亡是不是有一些相似呢:如果认为死亡意味着一切的终结和无尽的黑暗,我会悲伤、恐惧,如果认为死后是去了极乐世界,一个至美至纯的地方,我没有理由不鼓掌。(由其他志愿者伙伴分享的内容引发的火花)
第二,有一位朋友分享了亲人因信仰某个宗教而坦然走进死亡的故事。我在想,我不信宗教,那什么能帮我不惧怕死亡呢?说来可能有非议,帮我不惧死亡的是我的“讨好型人格”。必须说明一下我所谓的“讨好型人格”的重点——我是否用尽了自己为我在乎的人带来一些幸福。像一根香,充分燃烧了哪怕一点点,即使半途被雨浇灭它的香味也存在过。
第三,有一位老师说她平常心率70多,在读书会尾声的时候60多,当时我非常不理解,我不知道读书会上我心跳多少,但是我眼睛总是肿胀的,她居然能这么平静!后来听完她的分享,从心底里敬佩她。她说做安宁疗护,只要你不害怕形容枯槁的人,能够面对上一次见到还生龙活虎下一次见有可能状态很差无法交谈的正常人,只要你愿意分享你的时间和精力给那些只是比我们提前“登机”的正常人,就可以。敬佩她的第一点是她强大的心脏,第二点是她的奉献精神,第三点是她低调、平等的态度——我们与被陪护的病人没有什么不同,安宁疗护做的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事情,它就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陪伴,它是如此平凡,平凡到我也想成为平凡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