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满人生"微光暖暮途"(六)| 一线安宁志愿者
2025-03-12 22:50


       采访者:你觉得当安宁疗护的志愿者,他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够走得更远、更专业?
       丁老师:最基础的他一定要有爱别人的心,其次他要有共情的能力,还得有抽离的能力,才能坚持下去。如果是新手志愿者,突然间得面对死亡,可能会对他固有的经验和经历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对他来说,整个世界是一个颠覆性的变化,他可能突然间就不会了。所以可能会暂时屏蔽它,选择不去了。但是经历过了,就觉得其实它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安宁疗护的志愿者转换率很低,这个的确很考验心理。
       采访者:我们有很多报名参加安宁疗护的志愿者,其实真正投入到一线去工作的人其实是极少的。
       丁老师:他们把它也许想象的很美好。
       采访者: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不兴谈论死亡。其实正视死亡,并不是一种悲观,而是我们能够知道死亡最终降临,因此要好好的、努力的活着,好好的活到死。
       丁老师:我们就谈死亡教育。死是有常识的,面对死亡是有智慧的。你如果有这样认知,它就会不同。
       活着都这么多学问,那死的过程会中,学问会少吗?同样,活着就已经迈向死亡了,那为什么不去想一想它?
       安宁疗护有个定义,是对病人的陪伴。我们都可能会遇到,你周边的亲人朋友都可能会有。选择一种让他们没有特别多痛苦和遗憾的离去,是这个社会人文进步的一种体现。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案主一些爱与陪伴。我们不知道在他整个的人生里面,这一点点的爱与陪伴会给到他什么,但是谁又知道不会给到他什么。
       做安宁首先是接受,然后你再倾听和陪伴,就这三个动作,你加定语就好了。静静的接受,温暖的倾听。就是如此简单,但是又如此难。有时候,我们接受了案主的状态,但不接受我们自己的状态,但实际上需要我们接纳一切,宽容一切,这用在你的生活里面一定也是一样的。然后给他温暖的陪伴,不是我坐那儿就是陪伴,而是真的你给予温暖的陪伴,他在倾诉的时候,你是用心倾听。
       但是以我们固有的习惯思维方式,就我们做对哪一点都不是很容易的。
       采访者:最后一个问题,对于被陪伴的家属来说,他们一定会有某些触动。在你们陪伴的过程中,他们有没有非常积极的反馈。
       丁老师:可能就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谢谢你们,在他最后的一个时光,给了他温暖,给了他爱,给了一些光亮。就是这种描述。
       采访者:他们觉得是有意义的、有收获的,才会让你们第二次、第三次去。因为死亡是一个非常隐私的一个过程,它会暴露你所有的不堪,暴露在一个陌生人的面前。
       丁老师:那你认不认为他们是很有勇气?
       采访者:我在想,如果是我要离世的时候,我愿不愿意要安宁疗护?大概率是不愿意的,因为我不想让别人看到那么不堪。
       丁老师:是的,所以这个社会上选择安宁疗护的人不多。
       采访者:安宁疗护讲了几个关键词,要表达爱,表达歉意等等。这个东西是太需要了,因为亲人的相处会有嫌隙、摩擦,还有很多的误会。没有被处理的负面情绪积攒在心里面,带着它们离世的话,他走得是不够安详的,他可能心里有很多没有割舍掉的东西。如果能尽量解开心结,我想他会变得更加的轻松。
       丁老师:这就是我们刚刚回到开始的时候说的这个话题。我们希望生死两安。你心安吗?你的心怎么才会安?没有遗憾,那怎么样才能问心无愧呢?就是我能做的我都做了。走的人说,我也知足了,我所有都放下了。他也安了,是吗?
       我们人生中的确有离别,我们需要道爱和道谢的过程,我们也需要道歉,我们还需要道个别,这就是四道人生。这实际上这是一个和解的过程,是自己和自己和解。
       你需要和自己和解。首先是你要跟周边的人和解,和你所有的亲人朋友、或者周边的环境和解之后,你才能跟自己和解。你才真的没有遗憾。这个过程什么时候去表达?如何去表达?在这个阶段,我们志愿者可以是一个桥梁。这需要志愿者具备观察力,敏锐的感受力。适时的去表达,或者是他需要你助推他一下,可能就成了。
       对于理论我们知道得多,但那个时候案主的身体状况可能非常差了,你得面对这个很窘迫的环境。比如说你见到这个人,他折腾到最后,又插管又是皮包骨的肉体在你的前面,对于身体没有感知了,他至于露在外面的是什么部位,都已经没那么重要了。他真的很考验你。你怎么去看?所以志愿者要怎么样接纳?不只是接受你能接受的,是接受所有。